其实人类最初真正意义的家,就是那些用木头搭建起来的茅屋。
甘肃秦安县东北的大地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地湾遗址的出现,最晚距今4800年。曾经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们,不仅会打磨骨角器和石器,而且能够烧制出形态各异、实用精美的彩陶。当然,他们的建筑艺术更加令人感动。
这座以木材为筋骨,泥土为墙体的土木结构建筑,整个建筑面积达到270平方米,而室内面积就有150平方米。5000多年前,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部落——伏羲氏的议事大厅。
建筑被人们称为凝固的音乐,与西方人不同,东方人以坚实、柔韧的木材为原料,构建起了以木为主的东方建筑文明体系。
应县木塔,原名叫释迦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是山西历史上五大古代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高达67.3米,它完全依靠斗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以50多种斗拱垫托接联而成。这种巧用木制构建的方法,有意采用了“24根柱子轮流间歇”的设计方法,使它在900多年里经历了许多次暴雨侵袭、地震的影响和战争的推残,仍然能够屹立不倒,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纯木结构塔式建筑。其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辉煌的故宫也是中华建筑艺术的最伟大杰作之一,是东方建筑文明的最宏伟体现。
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派出许多自己的心腹和朝廷重臣,赶赴中国西南地区,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之中,寻找那些生长在原始森林中稀有珍贵的木材。
朱棣登基以后,迁都到北京,并很快着手重建一座庄严、气派的宫殿,中国人向来十分讲究建筑中的用材,更何况兴建宫殿。选择天下名贵木材,自然就成为这项大工程最重要的事情。
这些曾经在原始山林里生长的撑天树木,成为紫禁城里的栋梁,不仅支撑起了一座极尽豪华的宫殿,也支撑起来了一个王朝的形象。
从茅屋的简单支架到梁柱斗拱的殿堂楼阁,中华文明以拥有建筑而丰富,而雄伟,而壮丽,而华美。太和殿的雕梁画柱,长檐冲霄,显示着东方国家权力的威严。如果抽去木头的支撑,作为这个时代文明显著标志的建筑文明体系就坍塌了。
在整个植物世界里,竹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家族,它们有着其它树种无法相比的适应能力。
竹子破土拔节的情景,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奇观。
在南方的群山峻岭上,青翠竹林是不会褪色的风景。在人们生活里,竹子是一个不会退场的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竹简作为主要的刻写材料,成为记载历史文献、典籍,传承久远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竹简成为主要书写、记录工具前后,印章捺印的风气在中国流行,成为讲究诚信的标志。有人因此受到启发,尝试着在模块上刻写图文,然后刷上颜料,再把文章或者图案印在绢帛上。
今天的杨柳青年画,仍然沿用古老的刻板印刷方法进行。尽管现代排版印刷技术日新月异,但这些年画仍然被许多人所喜欢,它们在延续传统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触摸到木板印刷术的一些脉络。
更多相关新闻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