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之所以被称为“丹青”,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绘画与山水、森林的密切关系。而隐居林泉,寄情山水,向来被看作是最恬淡、惬意的人生境界,是文人雅士的追求。
六朝大画家戴融,因为深爱长江下游招隐山的幽林、修竹,长居这里,潜心作画;
宋代画家米芾和他的儿子,同样倾心这里远离喧闹、草木茂美的环境,长期在此生活、作画,并深得其妙。
在许多人家,一副墨气淋漓的山水画,总会给人远离喧闹回归山林的感觉。
走进森林,就是走进了自然艺术的庭园,走进了自然交响乐的殿堂。
无论是雄浑、壮阔的林海涛声,还是清越、悠长的林泉细语,都会令我们心醉神迷,激情洋溢。
不管是清晨婉啭、嘹亮的林鸟欢歌,还是夜晚清幽、缠绵的百虫吟唱,都会使我们倾心不已,流连忘归。
因为受到了森林的启示,斯特劳斯才有了创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的灵感,正是对森林有了深切感受,才有了《四季》这样的音乐作品产生。
绿色的旋律,超越地域和国度的界限;生命的情意,没有种族和语言的隔阂。
人类在万古不息的自然音诗陪伴下,不断感受森林之美,不断感悟生命的意义,改善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营造着和谐共存的环境。
片花
今天,面对着养育人类的大森林,我们的心里有过太多的感激与景仰,也有许多的歉疚与忏悔。
不可否认,相当长的时间里,在人类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极大丰富,工业文明快速崛起的背后,是大量森林的被破坏、自然环境的极度恶化。
盲目地开山采矿,使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遭受了相似的劫难,结果是森林在很短的时间里快速退缩;以实现短期效益为目的的滥采滥伐,使原本的丰饶的青山变成贫瘠的秃岭。
缺少长远眼光的城市建设,用钢筋,水泥替代了树木,以林立的高楼挤走了绿林。人类曾经诗意的栖息环境成为心底的记忆,生活里的叶绿花红和清新空气只属于奢望和梦想。森林,已经成为现代生活里的稀缺资源。
曾经养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的森林,在人类尽情的掠夺面前,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的时候,也就是人类面临巨大灾难的时刻。
更多相关新闻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