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创者们清醒地看到,在一片废墟上诞生的新中国必须保护自然,植树造林,这是富强和发展的根基。
毛泽东在1955就告诫人们:“南北各地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个东西对农业、对工业、对各个方面都有利。”
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
在毛泽东“绿化祖国”、“实行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中国在1956年开始了第一个“12年绿化运动”。
从大量伐木搞建设到大力提倡植树建生态。这个弯子不是每个人都能转过来的。
马永顺,东北林业局一等劳模、全国劳动模范,成功的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角色转换。
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恩来总理见到马永顺,满怀期望地握着他的的手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议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周恩来的话虽然简短,却道出了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长久愿望。
从那以后,以伐木闻名的马永顺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植树造林工作。
1998年夏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对老林业职工马永顺说 “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情,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如今,马永顺走了,他栽下的树已经成林了。每当微风四起,林中的树叶沙沙沙,仿佛在为植树者抒怀吟唱。
其实,马永顺并不孤独,在他倾力造林的同时,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边缘,也有一群人在从事他一样的事业。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上个世纪50年代,河北省一批年轻的开拓者们唱着歌,顶着漫天的飞沙来到了一个叫塞罕坝的地方。
在荒芜的土地上,他们种下了一片片小树。
但是,小树很快就被沙土覆盖了。恶劣的气候把这批年轻人又赶了回去。
难道人就奈何不了天吗?有人偏不信这个邪。
1961年10月的一天,原林业部副部长,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同志悄悄的来到了塞罕坝,他的两只眼睛到处寻找着什么,终于在一个叫亮兵台的地方,他发现了被伐的落叶松老树根,在红松洼又发现了一棵生长旺盛的落叶松。
年轻的开拓者们又回来了。从此塞罕坝成了落叶松再生的天堂。40多年来,他们不停的在沙地上种啊种啊。终于有一天,当他们抬起头极目远望时,他们看到了好大好大的一片森林,110万亩!人们告诉他们,这是中国最大的一片人工森林。
幸福荡漾在他们的脸上。诗人来了,他们俯视塞罕坝的山峦,灵感如朝水般涌动,诗人情不自禁的吟诵道:塞罕坝,你是河的源头、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
然而,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这场植树造林运动并没有普遍推广和坚持下去。
更多相关新闻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