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是谁在森林里唱起忧伤的歌

CCTV.com  2007年09月27日 15:3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内容速览]讲述《森林之歌》拍摄的幕后故事/三年跋涉道不尽电视人的坚韧和传奇/中国首次大规模拍摄动

    航拍峭壁上的银杉王

    ◎《隐者银杉》导演杨小肃

    这飞机说来就来了。原定是8月21日航拍,所以我们匆匆结束花坪自然保护区的拍摄,连遥控摄像头还留在飞鼠窝里,就赶回桂林。

    为了这次航拍,我们是有备而来。在花坪保护区拍了整整一年《森林之歌》,剧组配的GPS已用得如同手机,但凡宿营地、拍摄点、拍动物的隐蔽棚、护林站、瀑布什么的,早定好坐标。

    刘大校(机长)一看:嗬!标得真细啊,这些点你们都去过?

    提到刘大校,就不得不提到他驾驶的那只“鸟”。

    这是一架价值一千三百万的直-11,发动机700多马力,700升航油可以跑两个半小时。再说了,两位大校(刘机长是三十八军陆航的师长,陈机长来自某航校)负责驾驶,能不稳吗!最值得一说的当然是翅膀下挂的那个白色大圆球,正经八百的航摄陀螺仪,摄影机装在里面,液压减震,还能360度旋转,九十多万美金哪!唯一的缺陷,在森林上飞行,陀螺仪的外玻璃常会粘上许多小虫,没法擦,只能瞅一块空地落下去,把“鸟”眼擦干净,再起来接着拍。

    我的拍摄任务,主要是一棵屹立在原始森林深处某个峭壁上的银杉树,当然,它也是我这一集片子的主角。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个春雾迷蒙的下午,植物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银杉,这种两千万年前的“活化石”植物重出江湖,再现雄风,立刻轰动世界。

    整整一年,我们摄制组只能在银杉王脚下的山谷里徘徊。我不愿就此罢休,让向导带着,找到一个勉强远观的山头,闭目死磕,牢记那块鹰嘴似的峭壁,并坚信自己能在飞机上把它找出来。

    “鸟”来了以后,天气却烂得不成样子。这一等就是8天。航拍摄影王军说:“别急,拍长江的时候,最长我在重庆等了二十天。”

    8月29日早晨,灰雾突然撤了。机长决定直飞花坪,我用GPS测了一下距离,从桂林机场到花坪直线仅40公里,按直-11的正常速度(每小时150公里),算上起飞、爬高,20分钟就能飞到森林上空。

    飞机钻进雪白的云层,一会儿钻了出来。人在天上俯瞰,的确是鸟的视线,一种全新的、怪怪的视角。刘机长说:往北偏东两分钟,就到你要拍的大瀑布了。看着点,不是说有根高压线吗?

    两分钟后,其实什么也看不见,哪有瀑布?全在白云里!花坪是亚热带山地森林,地形复杂,即便是有数千小时飞行经验的刘大校也不敢贸然降低高度。越过1700余米的红崖山,已经看得见最高峰蔚青岭了。这里云层较高,茂密森林尽收眼底。这个鸟眼的高度,我们曾在跋山涉水中梦寐以求,可见还是鸟儿有眼福!另一个梯级瀑布就在身下,我们的“鸟眼”逆瀑布而上,气势磅礴;飞越绝壁,掠过森林。绕了几圈又折回,接着拍那棵著名的银杉王。

    这一年里,我们钻进大森林,去了谢塘湾、野猪塘、金竹坪(孟老关)、红滩,也去了金秀的大瑶山乃至湖南、贵州等等有银杉的地方。最终,还是没能拍到银杉王。用刘老师的话说:那个地方你们难去,没地方搭帐篷,也没有水。当时我想,空着手还是能去的,但是,空着手我们去干吗呢?

    这回简单了,直-11一推油门,我们就来到峰顶。问题是,即便飞机有时候距离峭壁不过50米,但要找一棵树还是有难度。第一次,高了。我已经看到鹰嘴崖……转眼工夫,满眼又是密匝匝的树冠。飞机再次拉起,又绕一圈,降低高度。总算锁定目标———屹立于山脊的孤独之树。

    我们从东侧绕过去,王军把镜头推上,让我快看监视器,急问:是不是?没错,就是它!飞机侧着身子,以大树为圆心,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向那棵饱经风霜的老银杉致敬……镜头很精彩,我禁不住嚷了一句:有点美国大片的味道了。当听我在通话器里解释道:世界上这种老银杉没几棵呢!刘机长也来劲了:再看它一眼。这最后一趟还真赶上运气,当飞机在划弧线的节骨眼上,云缝中投下一束阳光,恰巧照亮老银杉所在的山脊!那画面,由不得你不肃然起敬……

4/5 < 1 2 3 4 5 >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