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国家地理 | ENGLISH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 视听在线
搜索:  
 
国家地理首页
专题首页
线上故事
新闻背景
工程进展
走进青藏
地理概况----------
人文风情----------
自然生态----------
旅游提示----------
途经站点----------
青藏通途----------
雪域风情




 
走进青藏 > 青藏通途 > 其他交通
民间运输

发布时间: 2002.8.8


一、背负肩扛 

  在青藏高原一些地区,由于山高路陡,地热险峻,交通十分困难,连牛马也难成帮通行。这些地区多在边境地区。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邻国接壤,并有多条边境贸易通道,在历史上曾为西藏与邻国经济的发展起过一定促进作用,今天这些通道就更加畅通无阻,繁忙异常。在边境贸易日益繁荣的形势下,商人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利用边民背运物资,每人背60—70斤,他们攀山跨涧,缓缓行进。到了目的地。商人在集贸市场上将商品出售,从中获得较多的利润。另外,在山路崎岖地区,也有专为行人背运物品的民工,其背运工具主要是箩筐或皮袋,用绳子套挂在两肩便能行进。藏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多习惯于用背的方式。

  新中国成立快半个世纪了、现代交通运输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很快承担起交通运输的重任。波音飞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都反映了现代化的节奏和时代。就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公路、铁路、航空也发展很快,大大改变了交通落后的面貌,但与之差距甚远的民间传统运输还不能取消,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再受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传统运输方式还会继续存在,也一定会发挥其积极作用。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的补充,它还会长期的、广泛地存在。
 
二、独木舟 
 
  独木舟,顾名思义它是用一根木料凿空而成。一般独木舟宽1米,长约20米,可载5人左右。有时为了运送马匹过河,将两个大小相当的独木舟并联在二起,一匹马的四只蹄子按左右各两蹄分踩在两只独木舟上,马匹上踏上独木舟,就非常平稳地站着。独木舟主要是靠人力击桨。这种交通工具只适用于水流较为平稳河段。
 
三、溜索 
 
  在青藏高原东南的高山峡谷区,水流湍急,峡谷深邃。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藏族人民使利用藏东南炎热气候条件下生长的一种长藤做溜索,这种藤质地坚韧,人们把它的两端固定在两岸,通常是一端高一端低,两根对向并列,一来一往,这是一种最为原始的交通设施,一般都设置在河面狭窄处,最长的帕隆藏布与雅鲁藏布江汇口上游处的溜索,宽达百米。过溜索时要借助溜梆。溜梆是长7.8寸,宽约4寸的槽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用以拴绳的长孔。行人将自备的溜梆凹槽架置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长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手握溜梆,脚蹬溜索,顺着惯性逆向滑到对岸。待到溜索被重量坠成水平时,就手脚并用、爬到岸边。货物牲畜可以另用溜梆一一栓住,由善爬溜索的人在前面带过河去;一般溜索距河水面高度为数10米,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溜梆倾斜或滑脱,溜索将麻绳皮条勒断,或者溜梆倾斜或滑脱。人畜就会坠落波涛之中。胆小的人过溜索时不敢往下看,只能闭上眼睛,听天由命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把所有的藤溜索均改为钢丝绳溜索。
 
四、驴帮 
 
  藏南的小型驴,善走山路,也能吃苦负重,是农业区专门用来驮运的牲畜。驴帮有多有少,少的可达20-30头,多的可达几百头至上千头,成群结队,浩浩盈盈,驮运物品也相当可观。驴帮运输,是目前青藏高原畜力运输的主力,可以有效地补充汽车运力的不足。
 
五、牛皮筏 
 
  在青藏高原一些河水平缓地段,由于缺少舟桥,主要用当地盛产的牛皮做成的筏子,作为内河运载工具。牛皮筏用坚硬木材做骨架,外包牛皮而成。一只小牛皮筏可载几个人,大的可乘十余人或数百斤物资。牛皮筏质轻、浮力大、吃水浅、浸水后凉干不裂,且耐磨,适于在多石头的河道上行驶,也易于驾驶。不用时拖上河岸后,仅一人便可背着走,较为灵便。在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黄河、湟水等河上,成为藏族等人民常用的交通工具。
  青藏高原上的羊皮筏也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岸皮筏用8-10数只整羊皮充气后固定在木架上,放在水里,因其质轻、浮力大,就能载人载物,横渡江河。羊皮筏轻巧、灵便,目前仍广泛使用。
 
六、藤桥 
 
  在过去没有钢筋铁索的年代里,富有韧性的藤条是造桥的天然材料;将藤条按经纬线编织而成网状筒形,两端的门设在岸上,底部铺上木板,人踩着木板行走,比较安全。只是藤的韧性大,人走上去会颤动摇摆,必须两臂张开攀扶着吊住藤网缓慢行进。过藤桥要有点高空作业的技巧和胆量,因为桥下翻滚咆哮的滔滔巨浪会使人头晕目眩。这种藤桥耗藤量大,工程也很艰巨,故不像溜索那样普遍、目前在西藏墨脱县境内还能见到。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