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老字号--天福号肉铺 |
|
|
|
|
|
天福号始创于清干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由山东人刘凤翔创办。据说,天福号的成立还有一段故事。 在乾隆三年,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从此一些文人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然降临。 天福酱肉得偶然 过去的熟肉铺都是夜间制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刘凤翔的后人刘抵明夜间守灶,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他心里十分着急,反复加工整理,勉强出售,没想到刑部一位老爷来买,当场吃过后说今天的肘子不同往常,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口味香绵,声称下次还要吃这样的肘子。不一会儿,又有宫内的宦官打发人来买肘子,刘抵明只好把这些煮烂的肘子送进宫去。肘子送走后,他心里七上八下,生怕大祸临头。然而,又一次福从天降,下午这宦官打发人来,说今儿的肘子比以往的好吃,让以后天天做这样的肘子。 此后,刘抵明就在这锅肘子制作过程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方法,并在选料、加工上越来越严格,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慈禧太后尝过这酱肘子之后,也很欣赏,并赐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规定每天定量送入宫中。从此,天福号的酱肘子就成为清王朝的贡品。 天福号肘子的制作:天福号酱肘子选料严格,采用生长一年半左右的仔猪前腿,每只猪三斤半至四斤半,个头大小、肉质肥瘦、肉皮薄厚要基本一样;配制老汤的辅料花椒、桂皮、生姜等要产地固定、新鲜整齐;生产工艺一丝不苟,精工细作。从而形成了酱肘子、酱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浓香醇厚的独特风味,在京城独树一帜,经久不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