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梦幻的漓江(6)、芦笛清幽 |
|
|
|
|
|
桂林芦笛岩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据考证,这里原是一个古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后来,地下水沿着山体中许许多多的破碎带流动,溶解了岩石中含量丰富的碳酸钙。当地下水从岩石缝隙流到洞中时,碳酸钙就沉淀结晶出来,经过百万年的积累,便形成了这千姿百态的钟乳石,组成了一座大自然的艺术宫殿,象是一颗桂林山水璀璨的明珠,镶嵌于这光明山的南侧山腰。由于洞口生长着一种芦荻草,传说可以做成笛子,芦笛吹出悦耳动听的音律,芦笛岩因此而得名。 这种神奇的芦荻草如今早已绝迹,但是与这种芦荻草有关的传说故事却在这里一代代地流传着。相传远古的时候桂林连年大旱,一个叫笛生的青年为了寻找水源来到了这光明山,只见光秃秃的山梁上惟有一种叫做芦荻草的植物还是绿油油一片。找不到水源的笛生百般忧愁中掏出笛子对着半山腰上这一丛绿油油的芦荻草吹了起来,随着笛生吹奏出的悦耳动听的乐曲,芦荻草下的岩石缝隙中竟有甘洌的清泉缓缓流出。奇怪的是,笛声起泉水流,笛声停泉水止。笛生索性蹲在这里日夜吹奏,甘洌的泉水也就源源不断地从这里一直流到山下,山下久旱的土地又茂盛了起来,乡亲们又过上了好日子。谁知这样的美景不长,村上的一个恶财主想独霸这泉水,便想掠夺笛生手中的笛子,笛生不从,被恶财主打的遍体鳞伤,还把光明山的那丛芦荻草砍了个精光。正当恶财主欲把芦荻草连跟拔掉的时候,只见拔起的芦荻草处显出一个黑森森的大岩洞,顷刻间从岩洞里旋出一股迅猛的龙卷风,将那个恶财主一阵风似地刮到了九宵云外,接着岩洞里飞出一只美丽的芦荻仙子,驮着笛生飞上了山尖。乡亲们从芦荻仙子手中接回芦荻蔸种回到岩洞的上方,不久,芦荻草又长出了翠绿的嫩叶,仙化了的笛生在芦荻仙子的终日陪伴下日复一日地吹奏着动听的笛声,芦荻草下流出的泉水也就日复一日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光明山下那万倾的农舍田园。后来,人们为了怀念这位青年,便用芦荻草茎做成芦笛,还把这岩洞取名为芦笛岩。 一则动人的美丽传说,寄托着善良人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其善恶分明又这样丝丝牵情。但事实却是,千百年来这芦笛岩处却是遍地荒芜、荆芥丛生,只有野兽奔突而不见青青芦荻的踪影,掩藏其间的神奇洞府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静静地、悄悄地打发着那寂寥的岁月。 外界的人很少来过这里,也很少有人知晓这芦笛岩。由于这里过去战乱频仍,黎民百姓常有性命之忧,无有闲情观赏洞景,因此,这附近一带的村民千百年来一直严遵祖训,不将此洞告知外人,以防不测之需。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安定了,这岩洞没有了消灾避难的必要,所以,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园林部门根据当地百姓提供的线索,才让这沉睡了千万年的“大自然艺术之宫”焕发出了呈现在如今游人面前如此瑰丽夺目的奇光异彩。 令人倍感神奇的是,就在这芦笛岩洞里,从“远望山城”景区回返,过“葵花峡”有一处称为“幽境听笛”的景观,将这一美丽的传说故事演绎的是那样的出神入画。那个传说中的笛生蹲坐在这里吹奏着芦笛,笛声清脆悠扬,吹的一只大壁虎正从洞中爬出,凝神翘首聆听着悦耳的笛声,还有一只小象甩着长长的鼻子正伴着笛声起舞,旁边的小猴子听的入了神,手里的香蕉竟忘了吃,更有那位老人在一旁喜出望外地听着笛声,花白的胡子笑成了一朵花。旁边那一块薄的能透过光线的石幔,只要你用心去感悟,它也在被这清幽的笛声感染着,正在缓缓地飘舞呢。 这不是神了吗?我想,肯定是这美丽的传说在先,而这美妙景观的发现在后。若此,这必定有神力在其间。不然,怎能有如此的巧合呢?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叹服,而这鬼斧神工中蕴涵着的那让人参不透也道不明的神力更让我惊叹不已。所有这些,不来这神奇的芦笛岩,不了解这动人的传说,不身临其境地感受,不让心与之来感通,是无法领略的到的呀。 当代有人在赞美芦笛岩的词中曾对此情此景发出过这样的赞叹:“葵花峡下,听笛人未老,梦里留恋。”是的,把它留在梦里,或许更为真实。 伴着这清脆的笛声,伴着这幽幽的幻境,我走出了这神奇的芦笛岩,洞外依然是烟雨空蒙,烟雨空蒙中又见葱翠一片。在宽敞的洞口眺望远方,对面山麓上的那一泓芳莲池水,雨雾中依稀水色涟涟,那美丽的飞鸾峰如同一朵硕大奇美的出水芙蓉,被蒙蒙的雨雾托起在芳莲池面。那漫山遍野的葱翠绿色,间以盛开着的各色花朵,绿的意趣勃勃,彩的缤纷绰绰。有微风吹来,仿佛山动水移,摇曳出满目的灿烂,灿灿烂烂之中,又感觉有清幽的芦笛吹响,雨雾弥漫中有仙子弄影,笛生横笛,那一则美丽的传说,还有那洞内“幽境听笛”的景观飘飘渺渺如入云端。我也仿佛幻化为了那笛生,绝去了尘缘,永远永远地留在了这仙乡神苑。(作者:驿路牧歌)
| 责编:王卉 来源:央视国际网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