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国家地理 >  民风民俗 > 风俗礼仪   


云南少数民族年节习俗

丽江坝区纳西婚俗

中秋佳节搏状元

天祝藏族的白色崇拜

土家族的迎宾礼

客家的"崇九"风俗

一小撮童发,能换一只羊

乳名、抢名、讨名

一驮谷子一驮梨

白族抢“处虚”

藏区的绝对禁忌

吃的礼俗和禁忌

撑伞与新郎

泸沽湖摩梭族成丁礼

讨休钱与搬新娘

先“嫁”后“娶”的婚俗

老北京的门神

乡村饭场

果子节与兔爷摊

供花、门神和挂线

茶山瑶的“爬楼”

高山牧民的婚礼

红喜蛋

“察恩特宴”与“偷酒杯”

“落草”之俗

冬至祭典与消寒会

毛南正月十五“放鸟飞”

水酒浸泡的婚礼

四月初八赶天狗

景颇山上“串姑娘”

彝族泼水迎亲

苗族青年奇特的求爱方式

“三旦”和满月

寿桃包和太平面

藏区的绝对禁忌

热情的黎族人

奇特的“背冰亮膘”

奇特的捕鱼技巧

中国奇特的跪拜礼

吴屯“喝”茶

热情的维吾尔待客礼

海南客至敬槟榔

云南十八怪

满周岁的“抓周儿”风俗

有趣的独龙族说婚

见面礼种种
百家衣和百家饭的诞生

    七朝古都开封是一座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它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人留连忘返,它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在诸多的汴地风情录中,小孩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100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男孩稀少的人家,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老人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刘”、“陈”、“程”谐音“留”、“沉”、“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的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做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缝好,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再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操心了。
    
    百家衣古称“敛衣”,据《云仙杂记》载:“伊处士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从唐代以后,人们才称它为“百家衣”。关于百家衣的来源,研究者陈雨门先生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戏曲中扮演的状元,大多出身寒微,未中魁首之前,例着补丁服,江湖语称‘富贵衣’,含有先‘否’后‘泰’和初‘贱’终‘贵’之用意;二是来自僧尼所穿之‘百袖衣’,表示小儿已入佛门,受佛保佑,将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由此,民间才有了百家衣,才有婴儿穿百家衣辟邪免灾的风俗。开封有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七十七。”凡此种种解释,都是为了达到给小儿祈福的目的。
    
    民间保佑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将讨来的馍、菜、米汇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
    
    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孩子,馍发完后,即灾难也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也称“嚼灾时”,这种习俗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穿百家衣和吃百家饭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这些风俗产生的原因,恐怕是由旧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夭折儿童很多。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便采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方法,希望孩子得到更多人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保护儿童的习俗已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只是作为孩子逗乐和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手段存在于民间。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